今天,中国本土的IC公司正面临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正面临着一个最差的时代。十年难得一遇的智能终端全面爆发,从大中城市挺进到T4-T6小城市/县城,本土设计制造的智能手机将会超过2亿台,是去年的四倍,这让那些以本土客户为重心的本土IC公司遇到了最好的年份;然而,今年又是多年难得一遇的元器件短缺年,不是中国本土的IC缺货,而是客户的BOM单中多个器件缺货,这使得中国本土IC公司很多到手的大订单被砍,实在是没有比看到肉而吃不到肉更糟糕的年份了。
如何分析这场十年一遇的缺货?现在火爆的需求是真实的吗?到底要备多少货才是正确的?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要知道历史上很多公司都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并且,这次缺货中虽然本土IC公司很少涉及,但是未来本土IC公司也会遇到缺货,也会遇到员工炒货的时候,公司CEO该如何处理?本刊首席分析师孙昌旭在此次“2012中国IC设计产业CEO论坛暨颁奖典礼”上专门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火爆的智能终端市场
据深圳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数据,201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主芯片出货量为7,500-8,000万单位,整机产量7,000万台。三季度智能手机更是全面爆发,智能手机主芯片出货预测可达到7500万颗,也就是三季度的出货差不多相当于前两个季度的总和,这也是直接导致了进入三季度手机产业链全线缺货的一个重要原因。预测全年中国厂商对智能手机主芯片的需求会达到2.3亿颗-2.5亿颗,终端出货量会大于2亿台。
主要缺货器件分析
在周遭经济一片哀鸿中,这真是一个火热的市场。所有公司都在进入智能终端市场!造成手机史上少有的缺货态势。不过,孙昌旭提醒众手机厂商,要特别小心这里的“虚火”。
“各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会远远大于100%,可能是真实市场需求的2-3倍。”她说。一方面,中国厂商都习惯很激进地将自己的市场分额放大,另一方面,本身玩家数量就急增,很多新入的公司也预测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事实上,玩家增多了,每家公司的市场分额是相对下降的,这从今年华为中兴两大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就可见一斑。现在市场缺货,每家公司都会觉得自己的产品好卖,一旦退潮时就会被库存撑死。
目前手机链上全线缺货,但尤其以下几类器件成为重灾区。
●联发科的全线产品,尤其是MT6577及MT6517。“6575还能拿到一些货,6577是完全看不到货。”很多手机厂商/方案公司向孙昌旭反应。
●高通多款28nm处理器,包括目前热门的8960及8064等,所以,高通目前在中国市场没有主推28nm产品。小米采用的8064年底才能大批量量产。
●2GAmafeiPA大面积缺货导致许多展讯客户不得不改版,也导致了3GPASKYWORTH、RFMD一定程度的紧张。AmafeiPA的缺货官方说法是给三星包了一条线,不过大家更多的实际看法是它没有按照展讯的要求备货。
●用于2G射频的26M晶体严重短缺。3G智能手机中2G射频同样不可或缺。此器件缺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期价格战导致许多厂家缩减产能或者放弃。现在主要是台湾厂家在供货,包括:希华、TXC、鸿星、加高。国产只有少数,如中电熊猫能供一点。最低谷的价格打到8分以下,厂商是亏损出售,现在价格已开始回到9分以上,厂商可小有赢利,市场的短缺会自然解决。
炒货的发生和公司对策
“员工炒货伤害的是公司的‘Integrity’这个根基,是公司长远的利益,必须最严肃地应对!”孙昌旭指出。IC公司员工参与炒货对IC原厂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它会伤害公司的信誉、价值观和与客户的合作关系,“现在没有办法只有求你,一旦有选择了,就会离你而去。”这是很多手机厂商的想法。事实上,这次MTK缺货炒货,已导致不少客户向竞争对手追加了订单,或完全转到竞争对手平台上。
严格来说,IC的每个批次都可以查出货记录,只要公司足够重视,没有查不出来的。而一般炒货是在缺货或分货不均的时候,这个时候,基本分货权利应该收到高管,如果高管不乱来,下面的人是没有资源的。那么,为什么炒货还会在IC界经常发生呢?
首先,最大漏洞是大品牌厂商(OEM)在香港都有实际接货商,他们炒货很难管理。OEM报forecast,代理或接货商要下实际订单给原厂,一般肯定大于forecast,正常加点buffer(大概+20%)。但缺货时期,原厂便倾向保护大OEM,所以接货商此时会把buffer加大,转手获利。问题主要在代理商协议,如果是销售代表(SalesRep),那么利润是固定点数,固定客户,炒不了。如果是分销协议,原厂无权过问代理每单生意利润,这时灵活性就较大。这种情况,对于原厂来说是很难控制,因为货卖给OEM,原厂已经完成销售合同了。并且,很关键的一点是,高价接货的都是小厂,弱势群体,原厂不愿意花精力去查。
其次,对每一卷IC给一个独立编号很重要,但很多公司只有批号,这让部分销售钻了漏洞。
第三,需求有缺口时,缺货的恐惧会放大:比如市场火爆时,有10%的缺口,一些贸易商开始囤货,这样,将缺口放大。如果原厂不出来控制,现货价格不断上涨,会有更多人囤货,缺货现象越来越严重。
以下是一些成功控制员工炒货的公司的经验:
A公司:公司足够重视,CEO亲自分货;其次建立制度,对每一卷IC给一个独立编号,多方核实客户数据;再次是严查,凡有举报必查。偶然还会有炒货的,但在比较小的范围内。
B公司:炒货时贸易商大量囤货,IC的现货价格不断上升。一般来说,只要价格不断上升,贸易商是不会轻易放货的,并且会有更多的贸易商加入囤货队伍。对策:牺牲公司利益保护客户利益,官方主动降价。这时,敏感的贸易商一看价格松动,马上会开始放货,现货价格会迅速下降,炒货现象即得到遏制。
C公司:按客户级别,分货按过去9-12个月滚动出货量,不按最新订单分货。
“没有完美制度与自律的Integrity。个别行为,小炒货,基本什么公司都有可能。但如果是大规模炒货问题,那一定是内部文化与公司价值观出了问题,对公司的长远伤害是致命的。”孙昌旭表示,“人至察则无从,水至清则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