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约谈,让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在中国市场陷入空前危机。
2025年7月31日,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等法规约谈英伟达,要求其就H20算力芯片存在的“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等安全风险提交技术说明。此时距离英伟达CEO黄仁勋高调宣布恢复对华供货仅16天,百万块囤积的H20芯片瞬间从市场通行证沦为“数字特洛伊木马”。
“特供芯片”的双重枷锁与安全隐患
英伟达H20芯片自诞生起便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为了绕过美国严苛的出口管制,这款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芯片,在性能上做出了巨大牺牲,被刻意削弱至其旗舰产品H100的区区约20%,整体表现仅略优于华为昇腾910B。
然而,比性能“阉割”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潜藏的安全风险。美国《芯片安全法案》(2025年)的强制要求,为出口的高端AI芯片嵌入了“追踪定位”等监控技术。技术专家证实,英伟达芯片的“追踪定位”与“远程关闭”功能已趋于成熟。
这些深植于硬件层面的后门,如同隐蔽的“隐形炸弹”,一旦被恶意激活,后果不堪设想——不仅能实时窃取服务器位置、用户数据等敏感信息,甚至能远程瘫痪整个AI算力集群。国家网信办在通报中明确指出,此类风险对金融风控系统、工业自动化设备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构成了严峻的国家安全威胁。
面对质询,英伟达声明其功能“仅用于合规审计”,却未提供技术细节佐证。在数据主权意识觉醒的中国市场,这一回应显得苍白无力。
国产算力迎来高光时刻
约谈消息一出,瞬间引发资本市场地震:英伟达供应链概念股应声下跌,国产算力阵营则逆势大涨。集邦咨询《中国AI芯片市场报告》显示,寒武纪股价一度飙升7%,华为昇腾芯片市占率从年初5%飙升至23.6%。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更在互联网大会上直言:“芯片采购应转向国产,用了才能改进!”并透露360已全面采用华为芯片。
国产芯片从“能用”迈向“好用”
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国产芯片实实在在的进步。
在核心性能指标上,华为昇腾910B展现出强大实力。华为官方技术白皮书显示,其FP16稀疏算力高达384 TFLOPS,将英伟达H20的148 TFLOPS远远甩在身后(差距达2.6倍),而价格却更具优势,比H20低30%左右。如此显著的性价比优势,正在加速市场重心向国产芯片倾斜。 这股势头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得到具象化呈现:国产阵营正通过生态联盟构建,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话语权。
更令人振奋的是市场数据的印证:财报显示,寒武纪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暴增4230%,达到11.11亿元;摩尔线程、沐曦集成等国产GPU厂商营收也实现成倍增长。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全球最大单体液冷智算中心)中国产芯片的占比已高达86%。
权威机构IDC的数据清晰描绘了这一趋势:国产芯片在中国数据中心的市场份额已从2023年的14%跃升至34.6%,并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突破40%大关,标志着本地化发展进程的显著加速。
生态壁垒仍是终极战场
尽管硬件性能快速追赶,英伟达的CUDA生态仍是难以逾越的护城河。黄仁勋曾表示:“AI开发者用华为芯片训练时仍遇困难。”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AI算力白皮书》指出,国产GPU需至少5年追赶600万CUDA开发者构建的生态。正如业内人士坦言:“用H20是权宜之计,必须同步投入国产生态,否则未来会被彻底锁死。”
信任崩塌与市场变局
此次约谈令英伟达陷入双重困局:一方面,刚向台积电追加的30万片H20订单与现有60万至70万片库存(合计近百万片)亟待消化;另一方面,国家网信办对芯片安全漏洞的质询引发市场信任崩塌,中国企业采购转向本地化发展的趋势加速。
财务压力已然显现——2025年Q1因H20滞销,英伟达计提了45亿美元资产减值损失。而更严峻的挑战在于长期市场份额萎缩:伯恩斯坦(Bernstein)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395亿美元,其中国产厂商占比预计从2023年的17%跃升至2027年的55%;同期英伟达份额将从2024年的66%骤降至2025年的54%,到2027年海外厂商合计份额或萎缩至45%。这一颓势即使H20恢复销售也难以逆转。
当芯片成为大国博弈的武器,因无法满足安全可控的核心需求,英伟达仓库中堆积如山的H20芯片,正默默在积压中耗尽硬件本应承载的算力价值。中国算力产业的集体觉醒已然证明:唯有掌握安全可控的“芯”地基,才能支撑起数字经济的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