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子图书馆 加入协会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协会小程序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信息
危机下的浙江“远征军”
发布时间:2009-05-06        浏览次数:382        返回列表
       种种迹象显示,一股浙江企业“走出去”的热潮正在兴起。

  浙江省外经贸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是浙江企业“走出去”的加速发展阶段,民企境外投资项目1959个,总投资15.13亿美元。而这背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深化的对外开放,是最根本的推动力。

  而今,又有大批浙江企业掀起征战海外的热潮,这一次的直接推手,则是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在一些学者看来,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市场俨然为浙江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百年难得”的机遇。

  早在今年2月,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外天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了中国采购团,在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的带领下前赴欧洲。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那次采购团队中,浙江大部分企业是带着并购或者拓展国际市场意向去的,其中还包括湖州一家生产帐篷的企业。除了并购破产企业,浙企还纷纷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渐变

  浙江企业投资境外提速,既是长期以来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当前激烈竞争下的必然选择。目前,在海外投资建分厂,是浙江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

  2008年6月,浙江鑫磊机电股份公司和意大利同行在米兰合作建立了分装工厂,由中方提供零件,意方装配上市。另一家温州著名皮鞋生产企业康奈集团也已在海外成立了200多家专卖店和专卖柜台。

  新建投资给浙江企业带来了利益是显而易见的,最具代表性的两点就是:规避贸易壁垒和提升品牌价值。

  鑫磊公司在意大利建厂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欧盟对中国空气压缩机企业征收77.6%的反倾销税,而中国皮鞋的平均出口价格只有6美元左右,康奈皮鞋在海外专卖店或专柜的零售价却卖到了60到70美元。

  这期间,也有不少中小企业选择了“抱团出海”的方式。

  诸暨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设立了纺织开发区,计划引进15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形成从纺纱、织造、绣花、针织到整套服装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已吸引了6家来自绍兴的纺织企业。去年7月,达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博茨瓦纳设立的“达亨博茨瓦纳纺织工业园”正式在浙江省外经贸厅备批。

  如今,浙江已经拥有4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包括康奈集团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华立集团泰中罗勇工业园、前江投资公司越南中国龙江经济贸易合作区、吉利公司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企业格局变化,也使海外并购成为一些浙江企业的首选。

  磕绊

  然而,尽管步伐开始加快,但浙江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似乎也充满了磕绊。比如,当前特殊环境下的海外并购。

  不可否认,相对于缓慢的产品出口模式,海外并购见效快、影响大。而且,并购可以利用股权的杠杆效应,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但跨国并购与国内资产重组不同,其背后是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资产所在国复杂的政策、法律、文化环境,如果事先不做好充分准备、准确判断,不仅无法从海外并购中获得利益,相反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陷阱中。

  “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我经历过成功的案例,也分析过一些不太成功的案例。总的感觉,一个企业在海外并购要成功,决不能抱着一种抄底的心态,只要便宜,不管什么都去买,这样风险是非常大的。”摩根大通中国首席执行官方方说。

  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全球很多经济体资本市场的银根趋紧,而中国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好,加上中国外汇很多,人民币汇率坚挺,资本成本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具有相对优势,相应地,也容易造成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冲动”。

  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浙江企业大都属于制造类企业,由于贸易摩擦仍然频繁,国内劳动力、土地等经营成本上涨,不少劳动密集型敏感产品(纺织品、鞋类)厂商都倾向于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

  有学者认为,海外投资机遇和风险同时并存,企业家们在“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要借助当地律师事务所、私募等了解当地的市场游戏规则,尽快入乡随俗。

  前路

  对于国内企业普遍关注的“海外抄底”时机问题,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则认为:“从外面来讲,应该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该走出去的时候了,但是我觉得不用着急,因为经济还在往下走,可以边看边走,具体分析,但是这个时机稍纵即逝,所以我们觉得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走出去。”但从宏观层面上看,企业“走出去”仍然是大势所趋。

  2008年6月底,浙江省发布了关于促进全省外贸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第五条明文规定: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也新出台了相应的《温州市2009年度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扶持措施》,温州市将安排1.5亿元财政资金扶持民企“走出去”,并将争取试行境外放款改革及个人境外投资试点,拓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资金瓶颈。

  商务部最近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521.5亿美元,同比增长96.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而2009年的1月、2月份,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9.6亿美元,同比增长24.8%。

  业内人士建议,在管理办法明确的背景下,企业在“走出去”时也一定要谋定而后动,提防陷阱和系统性风险。

  曾经,在描述浙江民营企业的语言中,人们听多了“草根”、“农民企业家”这类词汇,但恰恰就是这些“野生”的种子凭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从昔日偏于一隅、小打小闹的散兵游勇中蜕变出来。现在,练好内功的浙江企业如果能够化“危”为“机”,这支远征军同样能够展现出一幅百舸争流、逐鹿海外的壮阔景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