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已迈开脚步。过去的一年,中国果断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交出一张世界赞誉、人民满意的答卷。
危机大潮甫退。着眼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转变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凸显的问题,统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
发端于华尔街的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结构性矛盾显现出来。一时之间,诸如不能过分依靠投资、出口占比过大很危险、国内消费不可指望等说法时有耳闻。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投资、出口与消费,对于那些关心时事却对经济问题不甚了解的人来说容易产生误解。
长期以来,投资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确实作用突出。尤其是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 4万亿投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但当通胀预期出现,一些人便认为投资拉动经济已没有空间。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认识存在偏差。不错,4万亿投资不少投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上,但过去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欠账要逐步清还,积极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对基础设施建设会不断产生新需求。即便从基础设施这一个方面就不难看到,投资拉动仍有着不小的空间。所以,我们当前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否定投资拉动,而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把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占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再看出口。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多国家经济起飞靠的都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亚洲“四小龙”是最典型的例子,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个说法我们也不陌生。但中国走的不是“四小龙”的路子。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表面看是外需急剧收缩导致出口大幅下降,深层原因则是外需与内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科技创新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等结构性矛盾所致。换句话说,主要问题出在自身。如果这些结构性矛盾能逐一解决,我们就能抵御国际经济的起伏与波动,外向型经济不仅可以继续有所作为,甚至能有更大的作为。简单地把金融危机冲击归咎于外贸企业数量太多、出口占比太大,未免失于武断。
至于消费,扩大内需不利,便埋怨国人只知道储蓄,不舍得花钱。房市火爆、汽车普及、家电更新换代、旅游业逐年增长,说国人不消费不厚道。当然,目前确实存在制约消费的因素。比如在国民收入分配领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个人承担的比例还很高。研究表明,我国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将提高1.5至2.7个百分点。提高消费率,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还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意义重大。
新年伊始,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巨浪的冲击,各国经济站上新的起跑线。新的发展竞争已硝烟乍起,号角相闻。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好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关系,调整好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赢得未来发展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