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泰国政府下属采购部门在网上下订单,订购了浙江省湖州市吴兴东仁织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仁纺织)生产的240万顶蚊帐,总价值为480万美元。泰方按照国际惯例支付15%的订金,由企业组织生产,年底前交货。东仁织纺负责人童建方表示,能顺利拿下这笔大订单,得益于电子商务。不知不觉,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企业海外营销的新模式。
传统外贸向小额批发转型
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前,许多产品的盈利模式都是薄利多销、以量取胜,“单个商品利润非常低,那点利润还是从原材料和劳动力那里找出来的,但由于销售量比较大,所以销售额还是可观的。”广州一家外贸公司的刘先生对记者表示,但金融危机以后,国外大订单急剧减少,而且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也非常高,致使公司生存非常困难。
危机中仍存在商机
有着经营头脑的刘先生还是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机遇:欧美中小批发商和零售商对小商品需求非常旺盛。所以,他开始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小单外贸。“虽然小额订单量小,利润却丰厚。中间少了许多其他环节,使产品的流通更接近终端消费市场。”刘先生表示。他举例说,一个产品在国内出厂价是3元人民币,但是销售到欧美可以到2.5美元,虽然要加上物流成本,但是利润仍非常可观,较过去传统大单增加了20%左右的利润。
据统计显示,已有超过40%的中小企业开始尝试小额外贸。目前,电子商务平台上小单外贸在线交易平均订单利润率在20%至60%之间,部分产品的利润会更高,而传统外贸的利润率在5%左右。在体积小、货值相对较高的行业如电子、家居、玩具、服装、珠宝首饰等,这些产品通过小单外贸其利润提升尤为显着。
政府推进电子商务进程
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为企业搭建电子商务销售平台。 日前,由广东省东莞市政府牵头,东莞市外经贸局、东莞邮政联合eBay中国共同合作成立一个“东莞市网商创业园”,为东莞生产的商品提供营销平台。
当地政府部门对外表示,东莞的电子商务并不发达,尚处于待发展的阶段。因此,成立“东莞市网商创业园”,借助政府的政策扶持,东莞电子商务当有一个大发展的良机。据介绍,“东莞市网商创业园”项目一旦启动,将带来多重效应:一方面,进一步激活东莞产品的销量。另一方面,为解决东莞青年人就业和创业提供了一个平台。据中国网络专家的统计,现在网商八成以上是年轻人。可以说,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年轻人就业和创业的舞台之一。
像东莞这么做的城市在国内还有很多,大都瞄准了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
据记者了解,内蒙古呼伦贝尔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采取“政府支持、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企业受益”的模式。目前,当地已有7家外贸企业和4家内贸企业加入了该平台。
此外,深圳也在拟建国内首个产业集群供应链式全程电子商务平台。而目前南京累计已有3500家中小企业加入到当地政府的电子商务普及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