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外经济出版社网站4月30日刊登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署名文章,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2年中国首次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汽车市场,今年阿里巴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上市公司。这些发展提醒欧洲政治及经济界人士,要夯实欧洲同中国未来经贸关系。
文章写道,中国未来发展机遇非同寻常,中欧双边贸易额从1978年的40亿欧元上升至去年的4300亿欧元。德国企业尤其成功,巴斯夫、大众及博士等公司在中国取得的成就非常值得宣传。2015年以后全球三分之一的增长将来自中国的看法是极有可能实现的,同中国保持良好经贸关系会带来不容错过的机遇。
另一方面,欧洲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同中国的经贸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不管在中国、欧洲还是世界其他市场,同资金和能源来源丰富的国企竞争都是很困难的。外商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或技术转让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了限制。例如制定标准方面,欧洲中资企业可自由参与欧盟标准制定,与之相反,中国的外资企业却不能。如何绕开这些障碍,这是所有在中国的欧洲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问题的答案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公开透明市场基础上更紧密的经贸关系。
在谈到中欧贸易争端时,德古赫特称,欧盟在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诉讼案中获胜,目前正在谋求稀土案获胜,当前欧盟还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这些贸易保护措施是有争议的,但是遵循了严格的法律程序,在做出裁定前,让各方都有机会表达意见,并且涉案金额不足中国贸易额的1%。但欧盟如果一味采取惩罚性措施,就会错过参与中国的改革进程。因此欧盟和中国要在多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中欧双方已开始加强海关合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对话,这是保护双方经济健康发展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更重要的是,中欧去年达成一致,拟商签更广泛的投资保护协定。只要中方表示已做好准备工作,欧方愿意开始商谈工作。中国即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个联合统一的欧洲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许多欧洲国家各自同中国发展伙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但欧盟各国的合作至关重要,符合欧州企业、欧洲经济和欧洲人的利益。